在全球加密货币市场风云变幻的当下,中国的加密货币政策始终以维护金融稳定、保障投资者权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为导向,不断动态调整与完善。
自 2021 年以来,监管层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保持高压态势。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无论是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还是为其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均被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政策红线,有效遏制了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乱象,降低了其对金融秩序的干扰和对民众财产安全的威胁。
进入 2025 年,随着全球加密货币市场格局的演变,特别是稳定币等新兴加密资产的兴起,中国政策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与调整。在稳定币领域,香港发挥了前沿探索的重要作用。随着《稳定币条例》于 8 月 1 日正式生效,香港金融管理局将统一监管稳定币发行,实行牌照制度。京东、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巨头积极响应,计划申请稳定币牌照。这一举措,一方面顺应了全球稳定币监管规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在香港发行以离岸人民币为基础的稳定币,能够借助香港的金融优势,探索跨境支付新路径,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
从政策制定者的表态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首次公开提及稳定币,肯定了其在重塑传统支付体系、缩短跨境支付链条方面的潜力。央行前行长周小川也指出,美元稳定币可能加速全球 “美元化” 进程,中国需积极应对。这一系列高层发声,释放出对加密货币领域审慎探索的信号,表明中国在坚守金融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正关注加密货币技术创新对金融体系的积极影响。
在监管执行层面,各部门协同联动持续加强。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账户开立、资金划转和清算结算等服务,若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线索,需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互联网企业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网络经营场所、营销宣传等服务,网信和电信主管部门会根据金融管理部门移送的问题线索,及时关闭相关网站、应用程序。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含有 “虚拟货币” 等字样,同时会同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对涉虚拟货币相关广告的监管。
总体而言,中国的加密货币政策正呈现出 “严监管、促创新” 的态势。在严厉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等非法金融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稳定币等加密资产在合规框架内的发展路径,利用香港作为金融创新试验田,为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科技发展寻求新机遇。未来,随着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有望在保障金融稳定与安全的前提下,精准把握加密货币技术创新与监管的平衡,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