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货币交易热潮下,与之相关的诈骗案件频发,令人忧心的是,不少受害者遭遇数字货币被骗却不予立案的困境。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法律、监管和技术因素。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对数字货币尤其是虚拟货币的交易有着明确规定。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清晰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偿性,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产品,违背公序良俗,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损失自行承担。这就意味着,当涉及虚拟货币的交易行为被认定为非法时,即便投资者遭遇诈骗,其资金损失也难以通过常规法律途径获得保障,公安机关也可能因行为本身的非法性而不予立案。例如,某投资者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被诱导购买大量虚拟货币,后发现平台跑路,向公安机关报案,但由于其参与的虚拟货币交易违反规定,警方无法按刑事案件立案处理。
从监管角度而言,数字货币市场乱象丛生,交易平台多设立在境外,监管难度极大。虚拟货币交易不受国界限制,资金流向复杂,难以追踪。与传统金融体系不同,数字货币交易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统一的清算机构,这使得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时面临重重困难。一些诈骗分子利用这一监管空白,打着数字货币投资的幌子,以高收益为诱饵,吸引投资者入局,得手后迅速转移资金,踪迹难寻。例如,部分虚拟货币诈骗项目通过操纵价格,让投资者在高位买入,随后价格暴跌,投资者血本无归,而诈骗分子早已携款潜逃,警方难以追踪其资金流向和身份信息,导致案件无法立案。
从技术特性来看,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技术,交易具有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点。每一笔交易都被记录在分布式账本上,且使用加密技术,交易双方身份信息难以获取。这一特性在为交易提供一定隐私保护的同时,也给警方追查诈骗分子带来极大挑战。在传统诈骗案件中,警方可通过银行转账记录等追踪资金流向、锁定嫌疑人身份,但在数字货币诈骗中,由于交易信息的加密和匿名性,很难确定诈骗分子的真实身份和资金去向,证据收集难度大,导致部分案件无法达到立案标准。
对于数字货币被骗却不予立案的受害者,并非完全无路可走。若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错误,可向公安机关申请复议;也可向检察机关申诉,要求检察机关监督公安机关依法立案。若有足够证据,还可直接向法院起诉对方构成犯罪。但需注意,这些维权途径也面临诸多挑战,由于虚拟货币交易本身的非法性,在诉讼过程中,受害者需承担较重的举证责任,且最终能否成功维权存在不确定性。
总之,数字货币被骗不予立案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投资者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远离虚拟货币交易,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同时,监管部门也应持续加强对数字货币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打击非法交易和诈骗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